
304不锈钢带,316不锈钢带,316L不锈钢带,317L不锈钢带,347H不锈钢带,904L不锈钢带,310S不锈钢带,309S不锈钢带,不锈钢带 通过对细菌在两种不锈钢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内胞外聚合物(EPS)的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及细胞膜表面铜离子情况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XPS)检测探索了317L-Cu不锈钢对S.aureus生物膜的影响。此外,进一步通过活死(Live/Dead)荧光染色法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317L-Cu不锈钢溶出的铜离子对于细菌细胞膜及内含物的损伤过程,并探究其抗菌机制:Cu2+对细菌的细胞膜和胞外分泌物均造成了损伤,致使细菌内含物泄露,生物膜形成受到抑制;317L-Cu不锈钢并未能对细菌的基因组DNA完整性造成显著影响,即317L-Cu不锈钢的抗菌性能并非通过破坏细菌基因组的完整性而体现。于此同时,我们推测了317L-Cu不锈钢同时具有良好杀菌能力及低细胞毒副作用的初步解释原因:细菌和细胞的膜结构、医用金属材料以其高强韧性、耐疲劳、易加工成形性等优良的综合性能,一直是临床上用量最大和应用广泛的一类生物医用材料。医用金属材料是需要承受较高载荷的骨、齿等硬组织以及介入治疗支架的首选植入材料,已大量应用于骨科、齿科、介入治疗等重要医疗领域中的各类植入医疗器械。目前医用金属材料中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是不锈钢、钛及钛合金、钴基合金3大类材料,在医用金属材料的生产和临床应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还有镍钛形状记忆合金以及金、银、钽、铌、锆等贵金属。然而,目前临床应用的医用金属材料在生物体中一般表现为生物惰性,不具备生物活性,因此往往需要通过对其进行表面改性,来达到其具备一定生物活性,进而提高其临床使用性能的目的。组成成分以及代谢活动存在差异造成其对外界相同刺激的反应也不一致,耐受能力也存在差异。低浓度的Cu2+本身是有助于细胞增殖,而在该浓度区间内,对细菌而言则是致命的。综上所述,317L-Cu不锈钢具有理想的耐腐蚀性和生物安全性,并且在不显著降低317L不锈钢的优秀材料属性的前提下,兼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因此,本论文研究的317L-Cu不锈钢是一种极具潜力可用于日常生活及临床医学上代替原有不锈钢材料的新型生物功能化不锈钢改进材料。




